在日前舉行的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上,省委書記羅志軍指出:“當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積重難返的時候,大家很容易形成‘不改革死路一條’的共識和行動,而在發展基礎好、迴旋餘地大的時候,往往會有‘不改革仍有出路’的錯覺。”這一富有哲理的觀點提醒我們,推進改革必須有強烈的緊迫感和危機感,扎扎實實抓落實。
  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,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“深水區”,江蘇經濟也到了不改革無以推進轉型升級、不改革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歷史關口。趟過“深水區”,必須有“不改革就死路一條”的清醒認識,有排除萬難抓改革的宏偉氣魄。就拿財稅體制改革來說,不改革“土地財政”,樓市“屢調屢漲”的怪圈就難以打破;不改變事權與財權不相匹配的狀況,就難以優化政府公共產品的供給格局;不建立公開透明的財政預算制度,政府改革就無從談起。財稅體制改革如此,政府管理體制改革、司法體制改革等其他改革也是一樣,面對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挑戰,面對經濟轉型升級的壓力,面對我國經濟“三期疊加”的考驗,幻想“不改革仍有出路”無疑痴人說夢。
  退一步說,即便從暫時看不改革似乎“仍有出路”,這種“出路”也只是暫時的“出路”,是一種不可持續、難以久遠的“出路”。正如冷水煮蛙一樣,現在不改革看起來似乎“有出路”,跟人家比也許只是“差一點”,但時間一長,“出路”會變成陌路,“差一點”會變成“差一截”。去年9月,我省在淮安、泰州、宿遷開展變“先證後照”為“先照後證”試點,三地公眾創業激情競相迸發,新增企業數量明顯提高。今年3月,我省實行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改革,下轉5版
  上接1版數月之內,全省新登記內資企業戶數和註冊資本同比增長分別超過20%和40%。試想,短短數月,改與不改的差別已然這麼大,假以時日,又將是何等的差距?又豈能妄言“不改革也仍有出路”?
  更不要說,改革具有很強的“虹吸效應”和“溢出效應”。改革推進得越快,市場體系和制度環境越完善,對周邊資源要素的“虹吸效應”就越強,對本地公眾創業積極性的激勵作用就越大。新一輪改革的“發令槍”鳴響後,全國各地千帆競發,百舸爭流,你追我趕。推進改革,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構築“虹吸效應”,放大“溢出效應”,遲滯改革,就容易“被虹吸”,地方的創業熱情就會被抑制。如果不在推進改革上先人一拍,地方發展的資源要素都被其他地方“虹吸”了,又有什麼底氣談“出路”?
  值得註意的是,儘管絕大多數地方對改革的重要性認識到位,但也有一些地方對改革的緊迫感、危機感認識不足,仍在抱著“不改革仍有出路”的錯誤觀念。一個重要的表現是,一些地方一旦發現固定資產投資、GDP、財政收入等數據落後於人,立即咬緊牙關“狠抓投入”,然而對於在推進改革上的落後,卻往往不以為意,覺得早一天晚一天無所謂,因而“嘴上喊得很緊,腳下卻動得很慢”。殊不知,這種落後是更致命的落後,發展數據上的暫時落後只會影響一時的發展,改革上的落後卻會丟掉地方長遠發展的根本。
  抓發展沒有成績是失職瀆職,抓改革動作慢了更是失職瀆職。最近,中央和我省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,很多專項改革的“時間窗口”悄然打開。摒棄“不改革仍有出路”的錯覺,防止“嘴上喊得很緊,可腳下卻動得很慢”的現象,各地一方面要從思想認識上強化“等不起”的緊迫感、“慢不得”的危機感和“坐不住”的責任感,另一方面要優化幹部考核辦法,對推進改革不力的幹部,該問責的要嚴肅問責,確保改革扎實推進,取得實效。
  (原標題:摒棄“不改革仍有出路”錯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hmntivp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